2012年2月17日,這位一生與蝶蟲為伍的長者與世長辭,他的傳奇一生如蝶影劃過,烙印在埔里人的心中。「如果要再看到以前蝴蝶的盛況,沒有什麼撇步,蝴蝶、毛毛蟲愛吃的植物種下去就是了,而且要大量種、四處種!」對於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計畫的推動余清金在2011年10月提出他的建言。
1960年次的羅錦文,成長時期剛好是埔里蝴蝶產業由盛而衰的階段,父親羅萬福是昔日專業的捕蝶人,羅錦文的母親懷著他時,就在河床抓蝴蝶了,等他長到5、6歲,也跟著投入這項家族行業。
看過郭淑柏作品的藝術家曾讚嘆,她對顏色的敏銳度、對光影層次差的掌控非常有天分,在當時業界少有人及。以她拿手的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為例,畫中人眼眸中的一抹藍,衣裳折痕中的一縷紫,還有臉龐的光影交錯,髮絲的亮澤紋路,在在都是真功夫,即使學美術的人都不一定有這般細緻的手法。
一走近「亞田商店」,就可以聞到陣陣的米飯香氣,這間專門批發零售白米、白飯、糯米飯的店舖,在埔里算老字號了。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,「炊飯」這聽來充滿古意的傳統行業,有段時間在埔里可是跟蝴蝶桌布產業有著密切關係。
現在我們要推重現埔里蝴蝶鎮,除了生態之外,我想也可以嘗試跟藝術、文化相結合,因為藝文是可以長遠流傳的,當找回過去美麗的意象,把它重現、再造於環境及生活中,我相信人們以後提到蝴蝶,就會想到我們埔里!
來自1972年的一批蝴蝶貼畫,暌違40年後,從舊宅塵封的角落再現,「那種感情就像在看出土的文物一樣。」貼畫所有者、埔里子弟林耀堂感慨地說。這163幅的畫作,是埔里蝴蝶產業史絢爛過往的印證。「已經不同於40多年前的商品,這些已經變成埔里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!」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表示,看到這批埔里現存數量最多的蝴蝶貼畫時,「是一種悸動,是一種難以言喻,對於這一片生養我們的土地,有很深很深的感動跟感謝。」